①在ChatGPT問世后目前兩條主線在發(fā)展:一條主線是教育在擁抱人工智能,另外一條主線AI是教育領域的負面作用,尤其是對學習者發(fā)展的負面作用。 ②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具有兩面性,這導致了學界對AI的態(tài)度搖擺不定。
《科創(chuàng)板日報》1月27日訊(記者 毛明江 實習記者 姚桐)“就我個人而言,現(xiàn)在做科研已經離不開AI了,哪怕是我們文科生,因為平常需要處理大量的文字材料,進行文本潤色和翻譯,所以AI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做科研的主流工具之一。”
據(jù)麥可思數(shù)據(jù),國內高校師生幾乎全部都曾在學習和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從未使用過生成式AI的高校師生比例僅為1%。這表明,在高校中,生成式AI的應用已實現(xiàn)普及。若將“每天多次使用”和“每周多次使用”視作頻繁使用,兩者累計計算,近六成高校師生頻繁使用生成式AI。其中18%的高校師生每天多次使用,已成生成式AI“重度用戶”。
當AI走進高校,如何在負責任地使用技術和避免技術不當處理之間找到平衡?
▍從復旦到劍橋 中外高校紛紛為AI使用立規(guī)
在ChatGPT問世后,經過兩年的技術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到兩條主線在發(fā)展:一條主線是教育在擁抱人工智能;另外一條主線AI是教育領域的負面作用,尤其是對學習者發(fā)展的負面作用?!睆偷┐髮W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上海市數(shù)據(jù)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肖仰華強調。
近日,復旦大學正式發(fā)布《復旦大學關于在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guī)定(試行)》(以下簡稱《規(guī)定》),對人工智能工具在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撰寫過程中的使用進行了詳細規(guī)范。《規(guī)定》明確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圍。具體涉及研究設計與數(shù)據(jù)分析、原始數(shù)據(jù)收集、結果圖片與重要插圖創(chuàng)作、論文撰寫、答辯與檢查、涉密內容六個方面。
2024年上半年,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院下發(fā)了《關于加強2024年畢業(yè)論文(設計)中規(guī)范使用人工智能管理的通知》。隨后,該校繼續(xù)教育學院要求學生須明確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須述使用方式、細節(jié),包括模型、軟件、工具名稱、版本及使用時間。涉及事實和觀點引證的輔助生成內容,須明確說明其生成過程,并同時在畢業(yè)論文(設計)相應位置具體標注,確保真實準確和尊重他人知識產權。
華北電力大學、湖北大學、福州大學、南京工業(yè)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不少高校,也紛紛發(fā)通知指出,在審核本科畢業(yè)論文時,要專門檢測論文里有沒有用AI作弊的風險。
其實早在2023年,就有不少國內外大學對AI使用做出規(guī)定。香港大學曾實行臨時舉措,禁止在課堂、課業(yè)和評估工作中使用ChatGPT或任何其他人工智能工具,凡涉嫌違反這一臨時措施的行為都會被視為潛在剽竊情況處理。
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丁堡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羅素大學也紛紛在2023年禁止學生在評估中使用 ChatGPT,一旦被發(fā)現(xiàn)使用,將按照大學的紀律程序進行處理,嚴重的可能被開除學籍。
但幾個月后,香港大學宣布免費為師生提供多種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程序,劍橋、牛津等24所英國羅素大學成員集體解除ChatGPT使用禁令。此外,英國頂尖大學協(xié)會還簽署了一系列關于學生和教職員工道德使用生成人工智能的指導原則,試圖解決學術界日益普遍使用該技術的問題。
肖仰華教授認為,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具有兩面性,這導致了學界對AI的態(tài)度搖擺不定。同時,這種搖擺不定也反映出人們對于AI在教育方面所引發(fā)的倫理問題的思考還不夠深入?!癆I在教育中應用應該是有原則、有邊界的,但在早期,原則和邊界還不夠清晰。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出臺政策,那就說明大家想得越來越明白,我覺得這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就好比一個鐘擺一會兒左一點,一會兒右一點,這都很正常?!?/p>
▍從擔憂到有限放開,高校有哪些考量?
在ChatGPT誕生之初,教育界主要擔心的是學術誠信問題。許多學校將使用ChatGPT視為學術不端行為,認為這帶來了嚴重的學術不誠信風險:法國頂尖大學之一的巴黎政治學院在2023年宣布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等AI工具時,在一份聲明中寫道:“ChatGPT正在向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提出關鍵問題,因為它會涉及作弊,尤其是剽竊。除非用于特定課程目的,如果沒有獲得授權,學生不得使用該軟件來制作任何書面作品或演示文稿。”
還有一種擔心是,學生可能會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生成的答案,從而無法獲得真正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有專業(yè)人士表示,依賴AI工具完成作業(yè),意味著放棄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降低學習效果,長此以往,將對整體的學術水平和學術能力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肖仰華教授認為,任何先進工具都可能帶來人類的某些能力的喪失,例如搜索引擎可以幫我們很快找到答案,但相應地我們對于紙質書的檢索能力和搬運能力可能就會下降。問題在于我們是不是能夠接受以喪失某些能力為代價。如果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質疑精神,因為AI的濫用而喪失了,那么這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89%的大學生使用ChatGPT完成作業(yè),53%的大學生借助ChatGPT撰寫論文;《泰晤士報》(The Times)報道,英國劍橋大學近一半的學生在學習中使用ChatGPT。曼徹斯特大學的Andrew Brass教授認為:“我們知道學生已經在用這項技術了。作為教育者,我們現(xiàn)在的問題是學生們需要具備哪些技能來應對,以及如何明智地與生成式AI進行交互?!?/p>
肖仰華教授也表示,“AI本質上是一種先進生產力,好比一個紅蘋果,你勢必要去擁抱它。我們不能因為它可能是一個一半有毒的紅蘋果,就把另外一半一并給扔了。未來的人如果不掌握先進的AI工具,實際上這個人是落后的,是要被淘汰的,未來智能時代對人的基本要求是必須能夠掌握和駕馭AI?!?/p>
值得一提的是,復旦大學此次不是簡單粗暴地阻止學生使用AI,《規(guī)定》指出學生可在文獻檢索與整理、二次創(chuàng)作圖表類型推薦與輔助制圖、參考文獻格式整理等方面科學使用AI工具。另外,復旦大學在2024-2025學年推出100門AI領域課程與師生見面,“AI大課”建設團隊成員、教務處處長林偉表示,“‘AI大課’把最新科技前沿進展有效納入體系,思考經典知識的創(chuàng)新講授。試圖在‘變和不變’中找到平衡處理方式。”
▍從規(guī)定到落實 如何用好AI在路上
“昨天看到復旦大學出臺禁止使用AI的說明,我認為這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它不可能被完全察覺,就像你不可能禁止學生參考別人的論文一樣。禁止AI問題最大的難點是,很難有一個明確的邊界去界定AI的使用,怎么樣叫使用AI呢?”
國內某高校在讀博士生阿葵認為,在論文構思和潤色階段使用AI輔助很難被發(fā)現(xiàn),用AI輔助到何種程度全靠學者本人的學術道德感有多強。
“我覺得在論文寫作中,手動修改一些AI味道比較濃的地方是必要的,今年新規(guī)大家都在探探風口。”上海某高校大學生魏暉說道,自己體育理論考試,自己使用GPT4o和KIMI作測試,分別做出了92和78的成績。關鍵點在于,兩位AI都會“睜眼說瞎話”,給的答案和解釋不匹配,需要自己分辨。
“這本質上是一個對抗和博弈的過程。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過程。所以實際上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當年我們國內上線了論文查重系統(tǒng),后來同學們就學會了發(fā)明了洗稿,通過加標點、加一些語氣詞等等,成功降低了查重率?,F(xiàn)在有了AI工具之后,那這種做法變得更加容易?!?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肖仰華坦言。
同時,肖仰華教授指出,如果大家選擇沉淪,那么質疑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和審美批判等人之為人的一些核心能力就會倒退。可本質上,人自身要發(fā)展,要變得更為強大,所以這個問題會在AI大發(fā)展時代變得更加嚴峻。